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8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34篇 |
航天技术 | 499篇 |
综合类 | 61篇 |
航天 | 4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事件的EMR遥操作自适应规划与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事件的舱外自由移动机器人 (ExtravehicularMobileRobot,简称EMR)系统在任务空间内的自适应规划与控制方法 ,使系统具有处理突发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能力 ,同时提高了系统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 ,增强了遥操作的安全性 ,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2.
S.A. Pulinets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09
The concept of the Global Electric Circuit (GEC)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a vertical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and coupling between the ground and ionosphere. Presently, ionospheric physic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electric fields and coupling processes in the polar and auroral regions, whereas in other area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nd and ionosphere usually i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Regional processes exist, however, that are able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GEC parameters and through modification of the ionospheric potential to create plasma density irregular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within the ionosphere. One such source of ionosphere modification is air ioniz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active tectonic faults, which takes place due to increased radon emanation.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rocess of local modification of the GEC and corresponding ionospheric variability due to tecton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77.
文章指出我国在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大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实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进入太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太空利用能力和太空控制能力的建设上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用户对航天器的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迫切,作为航天器功能实现的技术基础,环境、材料等基础研究工作应该去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加快基础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8.
电帆是一种利用太阳风动量的新颖的无工质空间推进系统,文章研究了以电帆为对象的行星际转移轨迹优化问题。以地球轨道转移到火星、金星轨道为任务对象,采用连续推力模型,研究极坐标系下最小时间转移轨迹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SO)的直接优化方法,避免对协态变量初值敏感的两点边值问题(TPBVP)求解。方法一是通过打靶法直接离散化控制量输入,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参数优化问题,采用PSO算法寻优,获得近似最优的转移轨迹。方法二是针对任何连续控制律曲线都能以一定精度的多项式函数进行曲线拟合的特性,设计逼近最优转移轨迹控制律的多项式函数,通过PSO算法优化多项式函数参数获得逼近最优解的转移轨迹。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转移轨迹优化设计,具有随机猜测初值、全局收敛、鲁棒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9.
以小行星表面着陆探测为背景,提出一种动量驱动机器人(MoRo)以满足弱引力复杂环境下的探测需求。该机器人利用弱引力环境下的摩擦和碰撞特性,通过主动辨识环境参数,规划和控制动量轮以产生期望的驱动力矩,完成可控性跳跃及腾空后的稳定拍照等任务。首先,基于MoRo的动量轮刹车机构特性,分析了MoRo在弱引力环境下的跳跃机理并对其跳跃方式进行了规划;接着考虑动量轮驱动机构三闭环伺服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基于Herze碰撞模型和Karnopp摩擦模型建立了MoRo在小行星表面的跳跃行为动力学模型;其次,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环境参数和MoRo运动的函数关系,并基于环境参数规划动量轮转速实现跳跃距离和腾空高度的可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校验了MoRo跳跃规划方法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
根据松毛虫和尺蠖蠕动前行的特点以及仿生学原理,基于模块化思路分别提出了松毛虫和尺蠖爬壁机器人运动学构型.针对两种模型,讨论比较了它们的安全性和可用步态.通过分析松毛虫的蠕动步态和尺蠖步态,发现基于全主动关节驱动的松毛虫模型中存在冗余驱动问题.但由于松毛虫模型具有更多的可用步态,因此比尺蠖模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两种模型的样机由若干吸附模块和关节模块构成,以验证两种蠕虫机器人的爬壁能力.试验表明由于松毛虫机器人运动时存在冗余驱动,导致吸盘出现侧滑力,同时验证了尺蠖机器人在竖直壁面上的爬壁能力.为了进一步改进尺蠖机器人的吸附能力,采用了一种非对称的运动步态. 相似文献